葛天旸
学生专访丨经济学硕士项目在读生葛天旸:属于我的“答案之书”
葛天旸:属于我的“答案之书”
“为什么会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就读研究生?”
这几乎是每个人在了解葛天旸的经历后都会提出的疑问。从英国牛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后,她选择回国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继续深造——这看起来并不是一条主流的道路。采访中,葛天旸坦率地分享了她的理由:“疫情的影响是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虽然较小年纪就出国读书,在海外生活了很多年,但我还是希望未来回国工作和发展,因此有前辈建议我利用读硕的机会多熟悉国内各方面环境。”
在了解相关信息的过程中,葛天旸发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与自己的需求非常匹配:“一方面是能够体验国内的环境,感受大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中涉及数据和中国经济政策的课程能够有效提升我所缺乏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最终决定来这里。”
“生活更充实,也更有目标”
2021年的初秋,葛天旸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式开启她的研究生生活。硕士课程的学习是全新的挑战,采访中谈及此,她感慨颇深:“侯教授的高级宏观经济课程用的教科书和我本科时是一样的,因此我以为课程内容也会差不多。但开始上课后才发现难度较本科大大拔高。”教授精心筹备的课程内容令她受益匪浅,葛天旸犹记,学习高级宏观经济课时,她发现PPT的内容与教科书有所不同,询问教授才得知PPT是教授自己一点一点做出来的:“教授告诉我,他没能找到完全符合课程难度要求的教科书,因此PPT上的许多内容,包括证明与推导的过程,都是他亲自写的。我当时很惊讶,觉得侯教授真的对课程很用心,也更认真地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
对比本研阶段的学习体验,葛天旸表示,本科后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多是网课,来到港中大(深圳)后,她久违地体验到了“班级”与“团体”的温暖力量:“能有一群小伙伴一起努力,这种体验蛮久没有过了。我觉得生活更充实,也更有目标了。”除了授课的教授外,项目组里的老师也亲切负责,给予她的学习生活诸多帮助。有人陪伴一起往前冲的每一天,都像这座亚热带城市的好天气,蓬勃着朝气。
图 | 葛天旸和教授、项目同学课堂合照
图 | 葛天旸和同学合照
ECON NIGHT “幕后花絮”
学习之余,葛天旸还担任了所在班级的班委。刚刚结束的秋季学期里,她和班委成员一起筹办了2021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年度派对 ECON NIGHT。这对葛天旸来说是一次新体验——尽管本科阶段主持过大大小小各类活动,但这是她第一次全程参与到活动的策划与筹备中:“前期有大量采购的工作,活动当天要提前很久开始布置场地、对流程。大家都非常认真地投入到准备工作中,在那个过程感觉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葛天旸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擅长领域——她与朋友一起准备了吉他伴唱节目,轻快的美式乡村流行乐曲引动全场轻声附唱。
在班委成员的精心准备下,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在初冬季节给项目组的老师和同学们留下许多温暖的回忆,也成为葛天旸校园回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ECON NIGHT
图 | 葛天旸与班委成员及项目老师合照
如今,葛天旸硕士项目第一个学期的学习刚刚结束。回望这一路走来,她曾在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选择难题。旁人喜用约定俗成的价值标杆一一度量前路,告诉她什么才是“好”的选择。众声喧哗之中,她选择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我理解很多人会在意别人的看法,尤其是当你身上有了一定的光环后,别人就会透过这个光环来看你,来评判你的行为。但我始终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想用这份学历给自己镀金,而是去真正学到一些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觉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能够教给我更多对我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那它绝对就是值得读的。”
采访中,葛天旸还谈到家人给予的温暖力量,让她更有底气和信心一路向前:“真的很感谢他们能够一直支持我的所有决定。”
著名心理疗师罗伊•马丁纳曾在书中写道:“我生命里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地去做我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从葛天旸的故事中,不难发现她与罗伊的想法共通之处。屏蔽外界的噪音,自我构建的价值体系才是指引航向的“答案之书”。
撰文、排版丨黄舒旎(实习生)
编辑丨陶静
修正丨经济学硕士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