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雨琪
喜讯 | 2019级黄金雨琪斩获多所知名高校经济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
#项目喜讯#
近日项目收获喜讯,2019级经济学理学硕士项目学生黄金雨琪已获得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经济学博士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毕业去向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
01 学生介绍
黄金雨琪

2019级经济理学硕士项目学生,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
半额入学奖学金,一等学科奖学金获得者,当前绩点3.93/4.0。
硕士期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和博士计量经济学课程Part-time TA。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申请博士项目的心路历程吧。
02 雨琪的分享
为何选择了申博?
我的故事要从本科讲起。大一的时候班主任找我们挨个谈心,问我们以后想做什么。我当时说,我要做像您一样的大学教授。他先是愣了一下,沉思了几秒对我说道:如果你是认真的,那你的未来几年会很辛苦;但如果你最终没有后悔,你也会很享受。
说实话,那时的我对大学教授的具体职责还没有很全面的概念,只是因为教师是我最尊敬的职业,所以想投身其中。善良的班主任在我大二的时候给了我一份帮助他处理数据的兼职,还建议我自学了投入产出分析,指导我写他的研究领域的论文,并鼓励我投稿发表。更幸运的是,我有幸认识了另一位同领域的教授,他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机会。那段时光是我学术研究的启蒙,我很喜欢这种脑子里装着问题并日夜思索答案的感觉。

随着时间推移,我身边的同学都走上了实习或考研的道路。我也陷入了短暂的纠结:论成绩,保研不稳,想要读硕博只能考研或申请;但大三大四是走进社会,认识各行各业最好的演习机会,错过将很难再有。意外地,我发现了学院楼道里张贴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夏令营招生简介”——这简直像一场命运的邂逅。一周的时间内准备好了材料提交报名,一个月后便收到了入营通知,我把这次行程当作难得的机会。埋头复习一个多月后,我和小伙伴们踏上了南下之路。港中大(深圳)给我的印象很棒,到处都洋溢着青春和朝气。笔试面试的过程紧张却很顺利,硕士录取信如约而至。
在确定有书可读之后,我决定更严肃地检验自己对学术研究的“忠贞”——参与实习。此前从未接触实习的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喜欢某个行业,以至于超越对学术的热爱,因此想多多见识确认自己的心意。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尝试了券商机构部、券商投行、券商行研、基金渠道、银行公司部以及咨询分析的实习,体验了不同的作息节奏、工作形式,认识了很多有趣的人。然而,最让我享受的还是每天下班后读文献、学代码、改论文的时光,以及给本科生课程当助教的经历。当我笑着和朋友谈起熬夜到凌晨三点写论文的事情时,我确认了自己未来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做了哪些准备?

想清楚了就行动。因为自己在本科的时候表现平平,就希望能在硕士期间活得耀眼一点。我在开学前的pre-term见缝插针地报考了TOEFL,在第一学期日夜学习,课余时间找教授交流,不断挖掘自己的研究兴趣,最后在计量经济学上愈发着迷。第二学期遇上疫情,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也曾困扰我,但通过自己排解,和母亲散步,和朋友搞线上学习小组,和兄弟姐妹约饭等,生活和学习也算是一天天进行下去。网课照样学得起劲,GRE的复习也在坚持,课余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锻炼归纳文献并汇报的能力,还参加了两个线上的校外经济学暑课,为我后来论文课的project做了铺垫。总算熬到可以返校的日子,意外地获得了给本科课程做TA的机会,新学期就这样开始了。时间过得很快,第三学期在tutorial的备课讲课、读文献写proposal、旁听数学课(measure theory based probability theory)和写文书、填申请中过去。年底的时候,我开始接到了一些学校的线上笔面试,回答问题的时候,猛然间看到屏幕那端老师满意的笑脸,才发觉自己已经比本科的时候成长了很多,内心的不安也少了很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
春节放假回到家的当晚,我收到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打来的电话,告诉我我被录取了,一瞬间无数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感激一直以来各位老师对我的不吝教导和悉心培养,感激他们没有轻视一个普通学生的追求和努力。也庆幸自己的坚持,一路上虽然笨拙懵懂,却未曾后悔。之后,我还陆续收到了新加坡管理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以及南洋理工大学的好消息,不禁感叹自己的幸运,能够求仁得仁。
给学弟学妹们的话
目前,我在继续上课的同时兼职PhD计量经济课程的TA,生活仍然充实有趣。回顾经历,如果要总结一些经验建议,我想主要是这几点:
关于动机,一定要自己清楚并坚定。哪怕一开始很宽泛也不要紧,可以一步步确认自己的追求,并逐渐具体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亲身实践,得到最准确的判断。一个人的热爱,不是金钱和地位让他认可在做的事,而是即使没有金钱和地位,他仍然喜欢并愿意做的事。
关于求教,师长是最可靠的对象。教授们都是“过来人”,也都是很温柔的人,在我的求学道路上给了我太多无私的帮助。与前辈们沟通,要尽可能为对方着想,不要只顾自己的需求(这一点我有时也做的不够好,还得更加注意)。
关于安排,行动是一切的根基。制定计划的时候无需太逼自己,而最好是有阶段性地努力。劳逸结合,保持兴致,才能打好持久战。
关于课程,不足就补,亮点要突出。像很多人一样,我的数理基础一开始并不扎实,也担心暴露短板。我的解决方法就是“学”。学校有相关课程就去旁听,没有就去找网上的公开课自学。我也曾担心自学的东西不能体现在成绩单上,对自己日后的申请没有用处,但后来数学老师看我旁听的考试成绩很好,竟愿意为我写推荐信。还有面试的时候老师问我对现代概率论的理解我能自如回答,都说明只要学,就有用。而对于其他专业课,感兴趣的一定要学好,这可以体现自己有潜力去解决感兴趣的研究问题。例如我想研究理论计量,所以在硕士的高计课程之外还选修了博士的计量课程;又例如有同学想做实证研究,那谢慧华老师的应用计量课程就是必备。
关于心态,我们得保持开放。申请博士是一件很繁琐,需要长期努力的事情,在任何一个环节上想要放弃都不稀奇。觉得郁闷无助的时候,不妨走出去多认识同行的人,找到归属感。觉得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去管控制不了的事情,先把眼前的事照顾好就可以。哪怕最后没有走读博这条路,也不意味着之前的付出白费,尝试过就已经很了不起。
KEEP GOING
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
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气。